科研团队
海洋微波遥感团队
2020年06月11日    作者:     发布 : 陆青

团队成员:

教授:何宜军、张彪、林文明、刘国强、张国胜

副教授:刘保昌、陈忠彪、王志雄

讲师:李秀仲、李慧敏、张康宇、张琪、张宁宁、时云龙

博士后:杨婷婷、王栋

队介绍:

海洋微波遥感团队是游戏押注平台卫星海洋学团队的核心组成部分,目前有固定成员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在读博士生6人、硕士生近20人。团队负责人何宜军教授,博士生导师,游戏押注平台经理,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带头人,2018-2012教育部高等教育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团队骨干张彪教授于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近五年,团队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6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2项、863项目子课题1项,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1项,以及其它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依托江苏省海洋环境探测工程研究中心,海洋遥感团队近年配备了用于科学研究需要的各类实验仪器,包括高频地波雷达、相参X波段海洋雷达、X波段导航雷达、波浪骑士浮标、方向波浪浮标、海流计等。这些硬件设备有效地支撑了微波遥感科学研究的需求。

在日趋完善的设施保障下,团队在微波遥感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各项成果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近五年获得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SCI(E)论文近百篇。主要创新成果有:1)建立了双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台风海面风速和风向定量遥感反演模型,以及台风径向风廓线模型,准确获取了台风中心、最大风速、最大风速半径等与台风数值预报紧密相关的重要要素信息。发展了基于微波辐射计台风海面风速计算物理模型,结合高风速海面粗糙度谱,获得了台风在前进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风速变化特征,有效监测了台风的强度增强和衰减以及再增强过程;2)利用星载成像雷达获取的高分辨率、多时相台风海面风速作为模式的初始风场,结合海洋数值模式,研究了表层和次表层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响应特征,发现通过输入相对准确的海面风场信息,可以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对于研究海洋对台风的响应和反馈等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3)发展了新型简缩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海面溢油和石油平台检测新技术,实现了海面目标特征的大范围监测;4)建立了适用于海岸带海面风场反演的雷达地球物理模式函数,并将反演的风速与各种散射计地球物理模式结果进行了统计比较,而且也与现场浮标观测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雷达海面风场地球物理模式函数能够准确获取海面风速信息,同时能够反映出海岸带海面风场的精细结构特征;5)建立了台风海况下风浪三联体模型,得到了有效波高、主波周期、海面风速、有限风区和有限时区的定量关系。依据该模型,不仅得到了二维海面有效波高,而且得到了高度计成像区域内的海面风速。该技术为成像高度计监测重点海域次级中尺度涡旋奠定了基础;6)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外部定标、不依赖于雷达系统的X波段雷达海面波高定标方法。利用实验观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与浮标测量的有效波高相比,该方法反演的有效波高的均方根误差是0.51米、相关系数是0.77–0.78,可以满足岸基、船载测波应用的要求;7)采用多旋翼无人机作为平台,集成了超声波风速风向仪,温湿压传感器,以及温盐流测量仪,实现了海面风速、温度、大气温度、湿度和压强廓线等要素的观测;8)开发卫星微波散射计先进数据处理算法,多项成果被欧洲气象卫星中心和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的业务化软件采用。

海洋微波遥感团队主要从事海洋动力环境微波遥感方面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a)星载成像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台风定量遥感技术及其上层海洋台风响应研究;b)合成孔径雷达海上目标检测新技术;c)海浪波谱仪和成像高度计海面波浪和风速同步信息获取技术;d)X波段雷达海洋遥感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e)多旋翼无人机海气界面参数移动观测平台;f)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信息提取、产品质量控制和地球物理模式函数开发,海面风场融合研究和应用;g)新型多通道宽刈幅高分辨率测流雷达系统设计和信号处理。

下一条:光学与遥感团队

版权所有 © 游戏押注平台(中国)控股有限公司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六路219号 邮编:210044 电话:025-58695698
请使用Chrome或IE9以上浏览器